嚴大洲:男,1963年4月生,1988年6月畢業于中南大學有色金屬冶金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正高級工程師。2007年獲評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010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范,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設計大師。2013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2014年獲得首屆中國“杰出工程師獎”、“中原學者”、洛陽市首屆優秀科技領軍人才。2018年獲“河南省杰出專業技術人才”,2020年獲河南省第十批優秀專家榮譽稱號。
先后從事鋁、鋯、鈦、稀土冶煉、稀土材料、單晶硅、多晶硅等科研和工程設計工作,主持了國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間多晶硅大規模產業化技術研究項目10余項。先后申請專利267項,獲得授權專利151項,其中發明專利87項,? 主持制定2項國際標準、5項國家核心標準,參加6項國際國家標準制訂;首創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料閉路循環、熱量綜合利用”多晶硅 清 潔生產工藝路線,多項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作為第一完成人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金獎1項、中國發明專利優秀獎2項、部級發明專利金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項、 一等獎4項,全國工程勘察設計總承包金鑰匙獎、國家優秀工程設計銀質獎和國家優秀工程咨詢一等獎各1項,其他省部級科技獎勵10項。
萬燁:男,1982年10月出生,2007年6月畢業于中南大學冶金工程專業,2022年12月獲得博士學位,正高級工程師。先后獲得“中化國際杰出工程師青年獎”、“第五批享受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河南省高層次(C類)人才”,“中原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河南省科技創新杰出人才”,“洛陽市第九批優秀專家”,“洛陽市首屆優秀科技杰出人才”,“中央企業青年崗位能手”,中國五礦和中冶集團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作為公司技術帶頭人長期工作在科研和生產一線,主持或參與實施國家、省部級重點項目23項,形成科技成果11項,其中國際領先2項,多項成果填補國內空白。是5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2項國家863計劃課題、2項國家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項目的核心研發人員,是中國有色金屬創新爭先計劃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并作為主要負責人承擔河南省科技計劃項目、國家工業強基工程和國防科工軍品配套科研項目。主持制修訂國家標準10項;獲授權專利121項,其中以第一完成人獲得的發明專利52項;在CEJ、Fuel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先后獲得中國專利金獎和優秀獎,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科學技術獎一等獎,機械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冶集團科技進步獎一/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建設協會部級優秀工程咨詢成果一等獎,全國半導體標委會材料分技術委員會技術標準一/二等獎等省部級獎項21項。
趙雄:男,1983年08月出生,2008年7月畢業于天津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碩士研究生學歷,在讀博士,正高級工程師。先后獲得“河南省高層次(C類)人才”、“洛陽市第九批優秀專家”和“洛陽市第二屆優秀科技杰出人才”等榮譽稱號。
在多晶硅領域,先后開發了電子級多晶硅專用還原爐裝備及工藝技術、低成本高效三氯氫硅精餾提純新技術。在硅基材料領域,成功開發了超高純四氯化硅、電子級三氯氫硅、電子級六氯乙硅烷、電子級二氯二氫硅等硅基電子氣,在其技術開發和成果轉化也頗有建樹,形成了具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的硅基電子特氣生產技術體系。主持河南省自主創新產品研發項目1項,作為課題主要負責人,還先后參與國家“863”計劃項目1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攻關1項,工信部電子發展基金項目2項,工信部工業強基工程1項、軍品配套科研項目1項、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等3項,省科技計劃項目1項,以及洛陽市科技發展計劃項目等30余項,在多晶硅生產領域取得成果40余項,并全部實現產業化應用,產生顯著經濟效益。
先后申請專利24項,已授權15項;發表論文10余篇;是4項標準的主要起草人。先后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北京市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全國半導體設備和材料標準化委員會技術委員會材料分技術委員會標準一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二等獎,中冶集團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省部級獎勵13項。